BBC:克萊蒙斯·伯頓-希爾 BBC: Clemency Burton-Hill 2017年 1月 30日 長大成人後再學習樂器是否為時已晚?英國首席音樂會鋼琴家詹姆斯·羅茲(James Rhodes)的答案是”不晚”——他還剛剛寫了一本書證明這個觀點。這本書名為《如何彈鋼琴》(How To Play the Piano),它用輕鬆愉快、直抒胸臆的語言闡述了如何用小塊的時間掌握鋼琴這種看似複雜的樂器。他承諾,只要每天練習45分鐘,每周練習6天,連續6個星期,任何人都可以用鋼琴彈奏巴赫的名曲《十二平均律曲集》裏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羅茲披露,他2015年出版的回憶錄《樂器》(Instrumental)曾經引發了巨大反響,而這本新書正為了回應讀者的熱烈反應。他在之前的那本書裏提到了自己曾經遭遇精神崩潰,而音樂則在他恢復和救贖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該書出版後,有無數讀者告訴他,他們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決定重新彈奏鋼琴。”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人告訴我,’哦,我小時候也彈過鋼琴,真希望我能堅持到底。’”他還提到了那封直接給他這本新書帶來創作靈感的郵件。” “我收到了一位已經退休的墨西哥職業飛行員發來的郵件,他對我說:’我小時候曾經彈過鋼琴,但已經50年沒彈了。我讀了《樂器》,還買了一架鋼琴,給自己請了一位鋼琴老師,現在我每天都練習。我只想告訴您一件事情: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看到這番話,我很受觸動。” 羅茲的新書是出版商Quercus Books的《生活技能小手冊》(Little Book of Life Skills)系列中的第一本。它挖掘了西方思潮中的一些流行甚至浪漫的元素——成為更好、掌握更多技能、更有文化修養的自己——同時還沒有偏離人類幾百年前第一次通過鍵盤演奏音樂以來始終未變的優良傳統。”學習一種樂器可以打開一個被很多人遺忘的新維度。”羅茲這本書的開篇寫道。在當下的環境中,能夠拋開科技的束縛,用手指、大腦和心靈去體味一項與電子郵件、短信或社交網絡毫無關係的愛好,無疑具備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他的項目或許扮演了數字時代”終極戒毒所”的角色。看這本書時,我就幻想著在夜間點幾盞蠟燭、倒一杯紅酒,然後專心享受練習鋼琴的快樂:這是一種誘人的感受,不僅能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還可以給心靈帶來慰藉。如果小時候有人告訴我,我有一天會渴望練習鋼琴,我肯定會滿懷不屑地嘲笑這種說法。但在羅茲詼諧、迷人、含蓄的文字裏,每天練習鋼琴以及由此帶來的高度專注卻可以引導我陷入沉思,甚至成為治癒心靈的良藥。 “我們生活在一個即時滿足的時代,我們總是向外看。我認為我們失去了安安靜靜為自己做點事情的能力。”他說。我認為,這本書還適時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人的追求:不光看重物質財富,還重視豐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這一點從Skillshare、Creative Live和The School of Life提供的各種線上和線下成人培訓課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這麼做不是為了獲得回報,純粹是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在我看來,彈鋼琴就像唸經修行——不必嚴守戒律,無需剃度出家,只要一架鋼琴即可。”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需要逃離現實呢?羅茲也同意這種觀點。”壞消息此起彼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做一些令人愉悅的事情呢?” 拋棄音階 另外,學習——或重新學習——彈鋼琴這樣的技能也對大腦有好處。根據德克薩斯大學的一項研究,”挑戰心智的休閒活動”可以更新我們的大腦灰質,將其恢復到更加年輕的狀態。羅茲寫書時也很注重措辭,避免讓讀者產生過高的預期。”你瞧,這本書不會讓你彈拉赫曼尼諾夫或肖邦的曲子。我很清楚,如果拿起一本學鋼琴的書後卻發現需要花費1萬小時來練習,那就不會有人感興趣。因為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專心致志為自己做這件事情。時間很珍貴,但你仍可以彈奏一些巴赫的曲子。巴赫的曲子很有挑戰性,也仍會讓你感到挫敗,但已經盡可能做到’平易近人’了。”他接著說,”6個星期的預期其實已經很長了:如果你有時間多加練習,或者像孩子一樣多彈彈琴,速度還能更快。這樣做還能加深你對音樂的理解。這樣做本身或許已經足夠了,但你可能也會深迷其中,想要找個老師,然後學學其他東西。” 音樂本身的美感正是這種方法的核心所在。”我比較推崇的方法是,找一首你想彈奏的曲子,然後找到積極的方式來演繹它,不要過分深究音階和練習曲以及練習方式,直接演奏即可。”他解釋道。這本書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這種方式練習鋼琴,例如,他開創的新穎指法練習方式巧妙地避開了可能令很多人中途放棄的無聊感和挫敗感。我對他說,我小時候始終不願意面對音階和琶音,長大成人後同樣如此。” “琶音和音階根本沒有必要!”他堅稱,”任何一支曲子都包含一些你可以用音樂本身來應對的技術挑戰。我也很討厭音階和琶音練習,但我現在正坐在鋼琴前練習莫扎特的一支協奏曲,裏面充滿了音階和琶音。如果你正在練習一支曲子,並收獲了一些東西,那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找到你喜歡的曲子,然後通過音樂來克服挑戰。” 羅茲就像一名布道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傳播與鋼琴相識相知和久別重逢的愉悅感受。除了寫書之外,他還利用自己的網站提供教程和視頻,幫助人們享受鋼琴的學習過程。新年伊始,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所以這時候似乎很適合嘗試一下新的挑戰。畢竟,生命短暫,歲月珍貴。”是的。我們不會在即將離開人世時考慮再多發幾封郵件,再多做幾份表格。”他開玩笑道,”但我可能會想:我真希望自己能寫一本小說,或者畫一張畫,抑或彈奏一首巴赫的鋼琴曲。”

滿地可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神經研究實驗室的團隊曾經測試擁音樂學習,以及同年紀的一般人,針對感官刺激過程做研究。 參與者被要求當聽到音樂的時候,需同時回報他們手指的「觸覺」。 實驗結果發現,有音樂經驗的人還會同時讀取音樂,感受音樂的震動,比起一般人,他們能分辨更多也更精準的感覺跟聽覺,這也顯示學習音樂,增加腦部的聽力、注意力及感覺發展。 音樂對人們情意方面的影響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提供精神、心靈與審美方面的價值。 藉由音樂的學習,得到精神上的提昇、獲得心靈的 慰藉、並體驗了美的感知。 這些看似抽象的經驗,對一般人的生活和身心卻有具體的影響。 此外,音樂也具有休閒的功能,可以應用在減輕壓力與焦慮、提升情緒、身體的滿足和安逸。 音樂能刺激人體自主反應,這些自然的生理反應包括脈搏速率的增快或減慢、呼吸速度的急促或緩和、血壓的升高或降低等。 此外,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腦部隨著音樂節拍的持續進行、肢體動作自動調整至步調一致的身體反應,即同步反應 (synchronization) 當中節奏聽動統合的結果,也進一步 解釋為何音樂對肢體的協調有增進的效果。

轉載自[天下雜誌 ]作者:Clemency Burton-Hill,樂羽嘉編譯  2016-03-16 不少人小時候都曾學過鋼琴,因學業或其他事情被迫中斷,長大後想重新品味旋律從指間流瀉的美好,又近鄉情怯,覺得大人學鋼琴很不好意思。其實長大後重學鋼琴你會有不同的感受,不但更能享受音樂作伴,也更懂得用琴音表達自己的思緒與情感、紓解壓力、集中精神,感受演奏的單純快樂。 說到虛度青春,沒有比學鋼琴更貼切的了。我回顧小時候,記得自己多麼抗拒學鋼琴、多快放棄鋼琴,隨著年齡漸長愈來愈悔恨。為什麼我有機會的時候不好好練習?為什麼我到了30歲,還要對於再次學鋼琴感到不好意思,以及彈得不如自己8歲時、手眼不協調的屈辱? 我唯一的慰藉是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在聽廣播時,會聽到許多人成年後重拾小時候放棄的樂器,不一定是鋼琴。《衛報》編輯魯斯布里爵(Alan Rusbridger)最近寫了一本很美的書《再次彈琴:挑戰不可能》(Play It Again: An Amateur against the Impossible,暫譯),記錄自己以56歲之齡學習蕭邦《第一號敘事曲》的經歷。他和演員西蒙羅素比爾(Simon Russell Beale)、前閣員鮑斯(Ed Balls)去年在倫敦舉辦音樂會,共演舒曼的《童年即景》。 我不禁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神智清醒的大人願意每天與嚴苛的音階和琶音奮鬥,問自己成人的腦袋彈性有沒有辦法學習、記憶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樂譜? 「這是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熱情,不只是對音樂,也是對挑戰。」魯斯布里爵的鋼琴老師帕爾罕(Lucy Parham)這麼說。 「挑戰是永恆的,你總能找到更難的樂曲,總能提高音樂的層次,永遠不會結束。你也會發現,鋼琴是你的朋友,它永遠在那裡。」 「隨著年紀成熟,鋼琴也更重要。你可以透過自己的語言,用鋼琴表達的事物,變得無比重要。」 英國演員兼導演山謬威斯特(Samuel West)感受至深,他最近重新給自己買了一架「適合的」鋼琴,30年來首次每天練琴。 「成為大人後,你對自己的情緒掌握得更好,更能用音樂來表現內涵。」 「只要彈奏一小段樂曲,我就更能聽見自己的內心,也更會表達自己。這是成熟的用處,也是純然的快樂。」 威斯特的目標是盡量不看譜學會彈奏巴哈的哥德堡變奏曲。「哥德堡變奏曲既簡單又困難,複雜到足以讓我彈到過世。」 威斯特說:「雙手的記憶能力令我吃驚。你小時候當然學得很快,手更靈巧,會覺得簡單很多。長大後,不管你做哪種體能運動都會覺得有些沮喪,但這是值得的。學習自己想學的樂曲,教導自己,真的很令人滿足,儘管手指很廢。」 帕爾罕說,鋼琴不像小提琴或大提琴,你只要敲擊琴鍵就會出現聲音,不大需要找音、調音。小時候你學音樂,是因為媽媽希望你學,但當你變成大人、自己想學鋼琴後,你是付出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和時間去學習。 帕爾罕指出,鋼琴很紓壓。她有一名學生是銀行家,常常得出差,卻在學出名難彈的舒伯特奏鳴曲。「他搭飛機時不是閱讀數不完的電子郵件,而是把樂譜下載到iPad裡研究。他愛死了學琴。」 魯斯布里爵說,彈琴會讓你進入心如止水的狀態。每天他上班前會彈一小段鋼琴,這讓他能夠一整天都維持活力和專心。 「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做瑜珈或是上健身房運動。」他說,「就我而言,彈20分鐘鋼琴也有一樣的效果。」 神經科學家杜蘭(Ray Dolan)解釋,每當魯斯布里爵彈鋼琴,他的大腦就從過度工作的狀態解放,對身心都有益處。 除了這些好處,更重要的是彈鋼琴本身的快樂。我決定重拾鋼琴,是受到街頭藝術家傑蘭(Luke Jerram)計畫《彈我,我屬於你》(Play Me, I’m Yours)的鼓勵。這項計畫2009年在倫敦啟動後大受歡迎,現在全球各地都有城市起而仿效。 帕爾罕說:「鋼琴凝聚人群的效果很棒,就算你只能彈最簡單的旋律。」 「很多成年人只怕彈得不夠好,就不敢重拾樂器,令我很傷心。他們不會這樣思考運動,就算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安迪‧莫瑞或貝克漢,也會繼續打網球、踢足球,我想發起一場運動,彈就對了!(just …

金齡人士學琴篇(七) 學鋼琴永遠不嫌晚 Read more »

據《解放日報》報道,最近上海正在掀起一股老年人學鋼琴的熱潮。據保守估計,目前上海已有近3萬“老琴童”。除了老年大學、老年人活動中心比比皆是的“老琴童”身影,就是在鋼琴考級的現場,也有老年人躍躍欲試的影子。 負責上海鋼琴考級的上海音樂家協會秘書長郭強輝告訴記者,近幾年參加鋼琴考級的人數每年都在增長,與此對應的是,參加考級的老年人也有增多的趨勢。在近幾年的鋼琴考級現場,成人考級組中就不乏白發蒼蒼的老人,年紀最大的已經73歲。 郭強輝表示,彈鋼琴是一項很好的活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 首先,彈鋼琴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心境更豁達。在專心練琴時,演奏者可以達到“神遊世界、物我兩忘”的境界,非常有助于老人修身養性。其次,彈鋼琴是鍛煉思維的好方式。因爲鋼琴作品是所有樂譜中最複雜的,分析和理解這些樂曲,需要樂理知識、和聲知識、複調知識等,還要有較強的記憶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邏輯判定能力等。所以,學琴可以幫助老人開發智力,讓老人在美的熏陶中遠離老年癡呆。 除了鍛煉腦力,彈鋼琴還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因爲它需要手、眼、腳、耳、腦並用。以手的運動爲例,彈琴時,手既要垂直運動(向下擊琴鍵),又要水平運動(將手迅速移動到下一個琴鍵上方);既要雙手同時觸鍵,又要雙手分別觸鍵;既要同時彈一兩個音,又要同時彈四五個音。而且,雙手之間的配合誤差不能超過幾十分之一秒。有關研究表明,長期的、系統的、全面的鋼琴練習,會使人的心臟、四肢、大腦等主要器官保持在一個合理、健康、平衡的狀態,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益壽延年的作用。 此外,老人在學琴過程中,可以跟同伴一起交流、切磋,無形間增加了彼此的接觸,結交了一群固定的琴友,他們的生活就會不再寂寞、單調。 不過,郭強輝提醒老年朋友,無論是彈琴下棋,還是寫字畫畫,都要講究一個度,都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規律來。很多老人來參加鋼琴考級,想試試自己究竟是什麽水平,但其實,鋼琴考級或比賽並不適合老年人。因爲這類競技活動會讓老年人感到緊張,心跳加速,這對老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老年人應該講究心平氣和、修身養性,不能爭強好勝。 再者,老人持續活動的時間不宜過長,生活節奏應該是平和舒緩的。彈琴是爲了放鬆心情,但假如時間過長,體力上會吃不消,也達不到鍛煉身心的目的。 轉載tw.everyonepiano.com網站文章,刋登於24-10-2012

手腦並用防老化,還能讓人心情好,完全無副作用的鋼琴課,等你報名圓夢。 鋼琴夢,可以在心中蟄伏多久? 「我教過年紀最大的學生是80多歲,」千弦成人鋼琴教室老師周麗雲說,她教琴15年,學生不是要考音樂系的學生,或被家長逼來學琴的小朋友,反而都是大人,不少更是銀髮族,這些學生幼時無法如願學琴,等到成家立業,有更多時間和經濟能力,才來圓夢。 「我們三、四年級生,小時候很多家裡都是務農,沒有那個環境學鋼琴,」曾從事汽車零件業的李文仁說,出於補償心理,他讓孩子從小學音樂,家裡有鋼琴、小提琴、長笛,女兒工作後卻把樂器晾一邊,愛音樂的他深感可惜,乾脆自己來學。從一開始沒辦法左右手一起彈,還要請教女兒,到現在兩年多,練琴已成為習慣,連去中國出差,都要拿朋友的琴來彈。 日本產經經濟(Sankei Biz)網路調查30∼60歲的大人想花錢學習什麼技能?除了瑜伽、英語會話和做菜之外,就是樂器(包括鋼琴與吉他等)排名第四。 為什麼不單純欣賞音樂就好,要等到手指不靈光的時候才練琴?為什麼要瞇著眼看著一堆小圓點、記號的五線譜? 「音樂真的可以陶冶性情,」李文仁說,彈到興起時會渾然忘我,進入音樂的情境,而且必須很專心才能流暢彈奏,同時運用雙手、眼睛、耳朵,「是很好的大腦運動,」他認為。 事實上,彈鋼琴的確能活化大腦。 日本抗老專家40歲學鋼琴 彈琴時的手指動作,能增加大腦前額葉的血流量,尤其彈琴必須同時用到非慣用的手,也有復健的效果。日本知名抗老專家順天堂大學教授白澤卓二,也是在40歲開始學鋼琴,他認為彈鋼琴能廣泛刺激大腦各個部位,左右手並用,鍛鍊左右腦;拚命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成功時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的喜悅快感,都有助延緩大腦老化。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是從小開始學音樂,但不表示大人不能學。 「大人的理解力和耐心都比小朋友好,」有10多年成人鋼琴教學經驗的鍾愷薇說,雖然大人手指硬,比較不能隨心所欲,從視譜到觸鍵的反應速度較慢,也不能像兒童很快記住曲調,但也有小孩沒有的優勢,真有心學琴,「至少堅持一、兩年規律上課,打好基礎,」她建議,如果幾個月就中斷,之後想再學,又得從零開始,事倍功半。 而且,學鋼琴不僅有益健康,獲得可以表演的才藝,音樂解憂撫慰的魔力,更能持續滋養人生。 音樂,一輩子忠誠的朋友。 56歲的馬孟姚結婚之後才學琴,即使因工作、家庭海內外到處飛,搬了20幾次家,也沒離開過琴,「因為有鋼琴,我才能克服外在環境的變動,沒有崩潰,」她笑說,就算人事更迭,透過演奏,樂曲裡保存的回憶與情感依然陪伴著自己,是最忠誠不變的好朋友。 在日本開設「60歲開始的鋼琴教室」,專教銀髮族的元吉廣美,學生從60歲橫跨到90歲,她發現,許多起初只想彈出動聽曲子的人,不但學會演奏技巧,更藉由學鋼琴結交好友,活化身心,變得開朗有朝氣,人生更加豐富美好。 67歲才學鋼琴的朱家儀就親身體會鋼琴療癒心靈的力量,「彈琴改變我急躁的個性,遇到事情能慢慢來,不會情緒失控,」朱家儀說,除了保持心境平和,鋼琴也讓她生活更充實,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也不寂寞。 雖然因為年紀大才學琴,手指比較僵硬,左右手不易協調,指法、節拍都需要時間琢磨,朱家儀卻愈學愈樂在其中,遇到難題也不退縮。每次學新曲,她會把老師的示範錄下來邊聽邊練,先生也在一旁給建議,「練到手都痛了,」她形容,但只要克服問題,就會很有成就感。隨著技巧增進,開始能挑戰更複雜的演奏方式,「自己都覺得彈得好好聽,很開心,」她語帶得意。 看著不少同輩朋友缺少精神寄託,心情鬱悶鑽牛角尖,她總推薦學鋼琴,「彈琴可以轉移負面情緒,還不像吃藥有副作用,就算在我這個年紀學也不算晚,」朱家儀強調。 做好心理準備,學琴更愉快 雖然彈琴能怡情養性、調劑身心,但就如你我所知,任何學習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果,先做好心理準備,才不會讓浪漫的鋼琴夢變成壓力。 確認需求和目標: 想學什麼曲目,攸關學習的方向,「古典音樂和好聽的流行歌曲,是兩種不一樣的學習,」周麗雲表示。 正統的古典鋼琴,著重樂譜的完美呈現,重視扎實的技巧,不像流行樂曲可以看簡譜、好上手,且古典鋼琴對姿勢、手形、手指協調性要求精準,從零開始的大人易有挫折感。 依過來人的經驗,學習自己熟悉、喜愛的曲子,會更有動力,「自己年輕時的歌,耳熟能詳又好聽,彈起來很享受,不會疲乏,」李文仁說,而且碰到卡住時,會更想「攻克」,同學聚會還能當餘興節目分享,增加許多生活情趣。 告訴老師你想彈江蕙、鄧麗君還是理查.克萊德門,老師才能依照你的期待安排進度,如果發現不如預期,中途變卦也沒關係,「有想法要隨時告訴老師,不要悶著頭硬撐,」周麗雲提醒。 不能跳過基礎: 有些學流行鋼琴的大人誤以為,自己不是小孩子,可以直接學比較難的曲子,「生日快樂歌或小星星都是必要的,」周麗雲說,從這些簡單、短小的曲子打基礎,按部就班,才能學習更難的曲目。 練習是王道: 每週在課堂上學個1小時,就想彈好一首曲子是不可能的,「就算有天分,不認真練習也很難進步,」周麗雲強調,大人畢竟手比較不靈活,記憶力也比較差,更需要經常摸到琴維持手感,比起幾天不練、放假一口氣彈好幾個小時,每天至少彈個15∼30分鐘效果更好。 「前兩、三個月會比較難熬,要努力適應,」李文仁說,像他完全沒底子,起初怎麼彈都不順,靠持續練習才漸入佳境,現在他儘量每週練5∼10個小時,每征服了一首曲子,就會很有成就感,「人會進到一種入神的狀態,忘了不愉快的事,」李文仁說,還是要勤勞一點練習,才能再學新的曲子,當技巧有成長,也會更有動力學下去。 主動溝通,隨時調整進度: 有些大人會求好心切,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最後達不到而放棄。 「有彈性、不間斷地學習很重要,」周麗雲說,大人不像小孩生活單純,會有很多事干擾,可以和老師討論,適時調整進度,例如一週一次練不完,可以改成兩週一次。 朱家儀初學琴時也曾遭遇不順,雖然滿腔熱情,卻無法適應當時老師的教法,她主動請教室換老師,才漸入佳境。「有什麼困難一定要反映,積極解決問題,」朱家儀建議,大人有自己的個性和生活節奏,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才能持久。 不怕挫折,打下基礎: 鋼琴易學難精,就算是演奏家,也得日日苦練,遇到障礙是必然的,「即使像我學琴這麼多年,也一樣會碰到關卡,」周麗雲說,不用怕丟臉或不好意思,好的老師一定會鼓勵學生,協助解決問題。 喜歡音樂,忘不了深埋心中的鋼琴夢嗎?找出你最愛的一首歌,開始行動吧! 台灣康健雜誌208期2016.03.01 作者:朱芷君

學樂器的好處並不限於學童。近年神經科專家利用電子掃描分析大腦在演奏音樂時的狀態,發現腦部多處同時活躍起來,以複雜、互動和驚人的速度順序處理不同訊息。腦袋內好像四處發放煙花,與演奏者外在的冷靜沉實成強烈對比。 研究發現,長期、有系統和紀律的彈奏練習,可強化大腦各區域的功能,特別在視覺、聽覺和運動技巧方面,並能應用到其他活動上。任何思考、體育及繪畫都比不上樂器對大腦的全面鍛鍊,它同時增加左右腦的聯繫,提高記憶力,對減慢腦退化很有幫助。 我有一位學生的媽媽與女兒一起跟我學琴,我要求她複琴時把樂曲完整地跟伴奏CD合奏,目的是訓練她順暢演奏的技巧和自信,當她成功完成後,即深呼一口氣,如釋重負,然後露出滿足燦爛的笑容,好比一個運動員經過艱苦訓練後,享受勝利的成果。事實上,彈琴對她腦袋的鍛鍊,比一場球賽還要劇烈呢。 另一位朋友32歲才開始學琴,現時60歲仍孜孜不倦地學,她起初學琴主要為減壓,她說練琴時需要全神貫注,可暫時忘卻工作的煩惱。後來提早退休,愛上了練琴,雖然從沒考琴,卻把那本一至四級的兒童曲集練得通透。 如果有一天你的兒女不再學樂器,與其把它棄掉或送給親戚朋友,不如留回己用。學樂器已不是小朋友的專利,奏樂的好處可以伴你一生,令你活得愈老愈精采。 作者鄧佩芬(Michelle)老師 17-6-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講師

找個有經驗有耐性的導師,最好年紀和你的差不多,他/她會更了解和體會因年紀而來的問題和限制 不要害怕手指變硬影響學習,有經驗的老師會告訴你,真正主宰彈奏的速度及靈敏度,並非手指而是腦袋 安排好每日適量的練琴時間,不太多也不太少,約30-45 分鐘,適可而止,不可仿效青少年人,一日練3、4小時,這對身心都沒好處,適得其反 營造一個清靜舒適的練琴環境,讓練琴成為每日最優雅、寫意的時刻 要有心理預備,學習的進度不能像小孩般快,要對自己有耐性,多與老師溝通,一起硏究練習方法,要用智慧練琴,避免不加思索重覆錯誤的動作 跟做運動一樣,體能會因年邁而衰退,腦筋也如是,雖然學習速度較慢,但持之以恆,總會看到成果 訂定一些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例如學會貝多芬的《給愛麗斯》或 Richard Clayderman 的《夢中的婚禮》 、在教會長者團做一次司琴、在下次老師主辦的音樂會中表演一首二重奏 建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網絡,彼此交流練琴心得;合作舉辦家庭音樂會,輪流演奏;相約去聽演奏會,或一同進行一些音樂活動,如合唱、打手鈴、打鼓等 不太適宜參加考試或公開演奏,這會對心理生理都造成太大負擔,應該以自娛為目標,享受彈奏樂趣,學一些自己熟悉和喜歡的樂曲 切記: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作者鄧佩芬(Michelle)老師 23-9-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講師

「金齡」人士一般指現時五十至六十五歲,生於戰後嬰兒潮的人士,(baby boomers,1946-1964年),比樂齡人士(60歳以上)年青上10載,他們擁有人生的黃金歲月,璀燦年華,英文稱之為Golden Age。有人稱之為「第三齡人士」(the third age),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稱為「熟年」。 他們大多有豐富人生閱歷,擁有相當教育水平,身心發展成熟,在職場有豐富經驗,而且社經地位曾向上流動,是經濟相對穩定的一羣,與上一代生於戰亂的長者很不一樣。社會需要改變過往認為五六十歲是老年人的想法,金齡人士仍然擁有健康、魄力及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少仍抱負夢想。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新定義:0-17歲為未成年人,18-65歲為青年人,66-79歲為中年人,80-99歲為老年人,100以上為長壽老人。金齡人士絕對是青年人。 近年本港金齡人士的人口比例不斷攀升。香港整體人口,按照2014年數據,50歲至64歲人士共有171萬人,佔整體人口24%,即每四個人中便有一個屬金齡。 隨著醫療健康改善,人類壽命延長,本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歲,女性則為87歲。如果以50歲起計算,此群「金齡」人士,至少有三十年預期壽命,他們有自主的學習能力,適應環境的應變力,與堅忍耐力。 金齡鋼琴推廣計劃目的是把學琴的樂趣及好處推廣至金齡人士,在香港此乃龐大未開發之市場。在上海的老人大學中,近年掀起一股老人學琴的熱潮,保守估計目前上海已有近30,000「老琴童」,在台灣、日本亦有專供樂齡人士學琴的中心。 香港一向有成人鋼琴,可惜成人的定義太廣泛,一般琴行以非求學階段的青少年、上班一族、中年、退休人士、家庭主婦老年人等統統編作成人,試問教一個廿來歳的青年與教一個五十來歲的金齡人士怎能同日而語呢?此計劃集中推動至金齡人士,原因是他們已處於退休或半退休狀態,可有較穏定的上課和練習時間,琴藝進步的竅門在於有規律的練習,不少金齡人士每天晨運或打高爾夫球花上兩、三小時,而練琴每日只需半小時左右,持之以恆,必有成果。筆者認為上班一族較難持續學琴,以往經驗都是三分鐘熱度者多,原因是他們工作太忙,莫說練琴,就連上課都沒時間,一個月四堂有三堂要改期,眨眼一星期要覆琴,連琴書都未打開過又怎會進步?過幾個月已知難而退。然而,金齡人士,是真心喜愛音樂,在職場拼搏大半生,退休後尋回自己真正的興趣,願意花時間每日練習,他們的堅持與毅力,每每令我動容。 你是否想過臨近退休,要學一樣可學到老的樂器,怡情養性,強化大腦,活得更健康精彩? 愛好音樂的你,是否因年少時沒有機會學琴而遺憾至今?你相信在流金歲月仍有機會圓夢,讓你一享琴音流瀉指間的樂趣嗎? 你是否少年時學過鋼琴,現在退休了又想重拾琴藝,卻害怕找不到合適老師呢? 若有興趣加入金齡鋼琴教琴,請聯絡我們。 作者鄧佩芬 (Michelle)老師19-8-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導

最近與作家朋友閒聊,說到學音樂可減慢腦退化,他問,年紀大才學琴,是否進境有限,有沒有30歲後學琴能考到演奏級的例子?我即時想不出來,反問有沒有30歳後學網球的可打到公開賽?他說藝術天份不同運動,魯迅四十歲才寫小說。我說,你錯了,彈奏是非常劇烈的肌肉運動,講求高度協調、反應,平均一秒做5個決定之多,準確度以十分之一秒計。在作曲方面也有媲美魯迅的例子,布拉姆斯43歲才寫成第一首交響曲,不過,演奏跟作曲是兩回事,鮮有大器晚成的。 我認為奏音樂等同運動,愈細訓練愈好,藝術天份得靠靈敏的肌肉反應去表達。然而,很多成年人怕彈得不好,錯失彈奏本身的快樂,令我心急如焚。轉過頭她們會用上萬元去學拉丁舞,或買三十小時一對一的健身課程。人人可享受跳舞和做運動的樂趣,卻不一定要參加比賽或做選手,學音樂也如是,况且學音樂對大腦及身心的好處比所有活動都多,而且更「耐」學,若你可活到90歲,大概你已不能跳舞、打球了,但你仍可彈奏樂器呢。 通常有學樂器底的成年人會學得比較快和輕省,也不難達到八級水平,若三、四十歲後才由零開始,在協調及速度上則有點力不從心,我在考試房做翻譯,間中會遇到考8級的年成人,不少會因速度太慢而慘遭考官腰斬樂曲。不難理解,如走路,說話一樣,年紀愈大就愈慢,但不須氣餒,成年人可在選曲上遷就一下,選一些較抒情、走位較少、節奏簡單點的慢歌,就算不考試,也可挑戰八級程度的曲目。 3年前《衛報》編輯魯斯布里爵(Alan Rusbridger)寫了一本鼓勵成年人再學琴的書 – 再次習琴:挑戰自我《Play It Again: An Amateur Against the Impossible》,記錄自己以56歲金齡用了一年時間學習蕭邦《G小調敘事曲》的心路歷程,他的毅力和成功無疑令人鼓舞,更重要是他極享受彈奏,他說:每天上班前練一小段鋼琴,就能讓我一整天維持活力和專注,別人可能做瑜伽或是上健身房,在我來說,彈20分鐘鋼琴也有一樣的效果。 作者鄧佩芬 (Michelle) 22-7-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