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齡人士學琴篇(二)

「金齡」人士一般指現時五十至六十五歲,生於戰後嬰兒潮的人士,(baby boomers,1946-1964年),比樂齡人士(60歳以上)年青上10載,他們擁有人生的黃金歲月,璀燦年華,英文稱之為Golden Age。有人稱之為「第三齡人士」(the third age),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稱為「熟年」。

他們大多有豐富人生閱歷,擁有相當教育水平,身心發展成熟,在職場有豐富經驗,而且社經地位曾向上流動,是經濟相對穩定的一羣,與上一代生於戰亂的長者很不一樣。社會需要改變過往認為五六十歲是老年人的想法,金齡人士仍然擁有健康、魄力及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少仍抱負夢想。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新定義:0-17歲為未成年人,18-65歲為青年人,66-79歲為中年人,80-99歲為老年人,100以上為長壽老人。金齡人士絕對是青年人。

近年本港金齡人士的人口比例不斷攀升。香港整體人口,按照2014年數據,50歲至64歲人士共有171萬人,佔整體人口24%,即每四個人中便有一個屬金齡。

隨著醫療健康改善,人類壽命延長,本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歲,女性則為87歲。如果以50歲起計算,此群「金齡」人士,至少有三十年預期壽命,他們有自主的學習能力,適應環境的應變力,與堅忍耐力。

金齡鋼琴推廣計劃目的是把學琴的樂趣及好處推廣至金齡人士,在香港此乃龐大未開發之市場。在上海的老人大學中,近年掀起一股老人學琴的熱潮,保守估計目前上海已有近30,000「老琴童」,在台灣、日本亦有專供樂齡人士學琴的中心。

香港一向有成人鋼琴,可惜成人的定義太廣泛,一般琴行以非求學階段的青少年、上班一族、中年、退休人士、家庭主婦老年人等統統編作成人,試問教一個廿來歳的青年與教一個五十來歲的金齡人士怎能同日而語呢?此計劃集中推動至金齡人士,原因是他們已處於退休或半退休狀態,可有較穏定的上課和練習時間,琴藝進步的竅門在於有規律的練習,不少金齡人士每天晨運或打高爾夫球花上兩、三小時,而練琴每日只需半小時左右,持之以恆,必有成果。筆者認為上班一族較難持續學琴,以往經驗都是三分鐘熱度者多,原因是他們工作太忙,莫說練琴,就連上課都沒時間,一個月四堂有三堂要改期,眨眼一星期要覆琴,連琴書都未打開過又怎會進步?過幾個月已知難而退。然而,金齡人士,是真心喜愛音樂,在職場拼搏大半生,退休後尋回自己真正的興趣,願意花時間每日練習,他們的堅持與毅力,每每令我動容。

你是否想過臨近退休,要學一樣可學到老的樂器,怡情養性,強化大腦,活得更健康精彩?

愛好音樂的你,是否因年少時沒有機會學琴而遺憾至今?你相信在流金歲月仍有機會圓夢,讓你一享琴音流瀉指間的樂趣嗎?

你是否少年時學過鋼琴,現在退休了又想重拾琴藝,卻害怕找不到合適老師呢?

若有興趣加入金齡鋼琴教琴,請聯絡我們。


作者鄧佩芬 (Michelle)老師19-8-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