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齡人士學琴篇(一) 真心享受彈奏、毅力挑戰難度

最近與作家朋友閒聊,說到學音樂可減慢腦退化,他問,年紀大才學琴,是否進境有限,有沒有30歲後學琴能考到演奏級的例子?我即時想不出來,反問有沒有30歳後學網球的可打到公開賽?他說藝術天份不同運動,魯迅四十歲才寫小說。我說,你錯了,彈奏是非常劇烈的肌肉運動,講求高度協調、反應,平均一秒做5個決定之多,準確度以十分之一秒計。在作曲方面也有媲美魯迅的例子,布拉姆斯43歲才寫成第一首交響曲,不過,演奏跟作曲是兩回事,鮮有大器晚成的。

我認為奏音樂等同運動,愈細訓練愈好,藝術天份得靠靈敏的肌肉反應去表達。然而,很多成年人怕彈得不好,錯失彈奏本身的快樂,令我心急如焚。轉過頭她們會用上萬元去學拉丁舞,或買三十小時一對一的健身課程。人人可享受跳舞和做運動的樂趣,卻不一定要參加比賽或做選手,學音樂也如是,况且學音樂對大腦及身心的好處比所有活動都多,而且更「耐」學,若你可活到90歲,大概你已不能跳舞、打球了,但你仍可彈奏樂器呢。

通常有學樂器底的成年人會學得比較快和輕省,也不難達到八級水平,若三、四十歲後才由零開始,在協調及速度上則有點力不從心,我在考試房做翻譯,間中會遇到考8級的年成人,不少會因速度太慢而慘遭考官腰斬樂曲。不難理解,如走路,說話一樣,年紀愈大就愈慢,但不須氣餒,成年人可在選曲上遷就一下,選一些較抒情、走位較少、節奏簡單點的慢歌,就算不考試,也可挑戰八級程度的曲目。

3年前《衛報》編輯魯斯布里爵(Alan Rusbridger)寫了一本鼓勵成年人再學琴的書 – 再次習琴:挑戰自我《Play It Again: An Amateur Against the Impossible》,記錄自己以56歲金齡用了一年時間學習蕭邦《G小調敘事曲》的心路歷程,他的毅力和成功無疑令人鼓舞,更重要是他極享受彈奏,他說:每天上班前練一小段鋼琴,就能讓我一整天維持活力和專注,別人可能做瑜伽或是上健身房,在我來說,彈20分鐘鋼琴也有一樣的效果。


作者鄧佩芬 (Michelle) 22-7-2016

鋼琴老師、專欄作家、ABRSM傳譯員、樂器老師工作坊導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